扬中:春风送暖沁人心 文明花开香满城
近日,扬中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牵头重新修订形成的《文明扬中12条2.0》漫画版正式发布,12句市民公约言简义丰,12幅原创手绘漫画生动形象,内容一经发布,便引起全市人民的广泛关注。
今年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大考之年”,扬中将扎实推进市容管理、户外广告整治、背街小巷整治、市场管理、交通秩序整治、市政设施改造、居民小区整治、物业服务管理、线缆箱体整治、文明素养等十项提升行动,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让市民感受城市温度,共享城市文明。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引力强,必须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落实,统筹好‘城’与‘乡’、‘表’与‘里’、‘标’与‘本’、‘做’与‘带’。”扬中市委书记张德军说,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抬高标杆,发挥模范作用,营造浓厚热烈的整体氛围,进一步提质增效督查考核,合力攻坚,强势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资料图)
齐抓共管补短板
居民生活更舒心
“路上干干净净的,看着都舒心多了。”建设二村居民发现原本堆积在围墙上的废旧玻璃、砖头、残土被清理一空时有感而发。
原来,恒隆嘉苑东侧围墙外堆放了大量杂物,部分是居民装潢时留下的建筑垃圾,部分是为图一时便利随意摆放。扬中文明创建组团之一的建设组团,在巡查发现后及时向居民普及法律法规,宣传占道堆放对道路和行人造成的影响和困扰,并通过组团活动开展集中清理,帮助居民搬运占道物料。不到半天工夫,路面便恢复了以往的干净清爽。
“小角落”也有“大变化”,得益于扬中创新打造的组团模式,22个重点村(社区)被划分成22个“组团”,每个组团成立临时行动党支部,与4家重点职能部门携手,共同形成“1+1+5”的管理架构,通过实行每周五集中行动日制度,所有力量下沉一线,互巡查找问题、互相交办问题、互帮解决问题、互查跟踪问效,合力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在城市管理和文明创建中,组团凝聚了部门、街道、村社区和广大群众之力,彰显出了“抱团”的力量。
“要众志成城、合力攻坚,以齐抓共管的过硬保障浓厚氛围,在全市上下树立‘一盘棋’思想,以细致过硬的工作赢得好成绩、交出好答卷。”扬中市市长贾晟说。
店招店牌是市容市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环。今年以来,扬中市城管局持续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行动,依托“组团创建”每周五定期深入片区细致踏勘,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且严重影响城市整洁文明形象的广告问题建立整治清单,同时对陈旧破损、杂乱无序、有损市容、一店多招等多种类型的违规广告进行“地毯式”大检查并下发整改通知书。今年以来,该市累计整改拆除店招标牌69块、楼顶广告5处、废弃广告骨架14余处、废弃灯箱广告10处。
创文成效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日前,三茅街道37名党小组长、楼道长、网格长、物业公司、业委会代表组成的大众评审团走上街头,走进小区,互看互学,为如何打造心中的文明家园找寻“样板间”。
在长江花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评审团成员看到,冷冰冰的柜台不见了,服务大厅内还设立了读书角、朗读亭。一旁的“小哥驿站”则为快递小哥免费提供茶水、充电等多项服务。在浓农集市区,“浓农帮帮团”的直播模式吸引了评审团的关注,社区通过微信群好物推介、线上接龙团购、线下支付领取的方式,既解决了农户产品滞销难题,也为居民带来了新鲜实惠的瓜果蔬菜,引得评审团成员连连称赞。
“社区营造已从‘比颜值’迈入‘比内涵’的阶段,而这正是目前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大众评审团老团员韦小波说,文明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改造完就了事”,“居民的期待在哪里,社区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保证服务也同步跟上,才能确保社区治理继续走向深入。
榜样典型在身边
文明新风吹入户
西沙岛,位于长江夹江之上。1991年3月,18岁的潘炳成接替父亲成为这里的第二代守岛人。一间20平方米的红砖房是他日常值宿的地方,一张竹篱床是屋内仅有的摆设,衣食住行全靠自己,每月休息4天,往来交通就靠一只机帆船。
种好粮、防好汛、守好岛,是父亲给潘炳成提的三点要求。从小不服输的潘炳成开始跟着老职工学开船、建鱼塘,当过出纳,做过事务长和销售员。很快,踏实肯干、善于学习的他便成为了西沙岛的“多面手”,成长为西沙芦柳管理所所长。“守岛就是守家。”32年来,潘炳成以岛为家,每年驻西沙岛近11个月,筑牢防洪安全线的同时让千亩荒滩变绿洲,其本人先后获“江苏好人”“镇江市文明职工”等荣誉称号。
身边榜样凝聚文明力量,先进典型诠释“道德之魂”。放大“德润江洲”特色品牌,扬中全域开展道德模范、“十佳新市民”、“最美公厕管理员”等“平凡好人”荐评表彰、宣传礼遇,上千人获评各镇村、行业“最美人物”、先进典型。道德讲堂示范观摩、文明家庭风采“云展播”、“百姓名嘴讲百个好人故事”……不断扩大的“文明圈”,让崇德向善的时代新风吹遍江洲大地。
一句句浸润人心的宣传标语,一场场讲述“好人”事迹的道德讲堂,一次次精彩的文体活动……如今走进全国文明镇新坝镇,见到的是一派乡风文明、美丽幸福的景象,到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我家是‘文明家庭’,别看这块牌子小,能拿到它,在村里可是件很光荣的事情!”村民顾纪兵自豪地说。
近年来,新坝镇以家庭小细胞构建社会大文明,一方面深入实施德育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文明标兵户、孝老爱亲模范、优秀工作者、最美志愿者、活力党小组、优秀老队长等评选表彰,大张旗鼓评选、轰轰烈烈表彰,在全镇兴起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热潮;另一方面建设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结合的村规民约,全镇15个村(社区)通过“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新气象。越来越多的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新时代好少年涌现出来。截至目前,全镇共有各级各类典型模范1300余人(户),他们从群众中走来,手持文明火种,传递社会正能量,感召越来越多的身边人向文明汇聚。
长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集体升学礼的形式庆祝学子升学,摒弃了大操大办的升学宴、谢师宴,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让文明之风拂润学子之心。在接受来自村级的奖励金和升学礼物后,学子们集体签署“弘扬新民风 拒绝‘升学宴’承诺书”,他们感慨道:“这样的集体升学礼,给即将进入大学的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干货’,升学宴变文化宴,太有意义了。”
志愿服务暖人心
人人都是践行者
近日,省文明办发布2022年度江苏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扬中市长江拥军服务社荣获2022年度“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为扬中的公益事业再添火红一笔。
从“党员义工联盟”到“长江拥军服务社”,从“牵手公益”到“春晖妇儿中心”,从“知心姐姐团队”到“康扬杏林”……群众+党员、城市+农村、线上+线下,扬中公益组织越来越多,各类主题鲜明的志愿服务队伍也通过“蜂窝”式辐射,覆盖社会方方面面的困难群体。公益与助医、助学、助残、助老等相结合,爱的版图突破空间,无限延伸。
“一双球鞋的暴走”“梦想小屋”“每周三去哪儿”“520公益夜跑”“绿色骑行”“爱心一元捐”“情暖老兵”……一串串实实在在的大爱行动让公益这张温暖的网越织越密,更精准地筛去无助和困苦,留下不竭的爱与希望。
据统计,扬中有3家镇江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公益基金会,14个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间公益机构,510余个“志愿江苏”平台注册志愿服务组织,1.5万人的“党员义工联盟”,每6个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
“做公益就是有一分力、发一分光,不图回报;现在我们社区通过‘公益银行’的方式把大家的‘爱’存起来,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让更多人加入公益活动。”新联社区居民朱福祥深有感触地说。
新联社区开展的“公益银行”党群集中兑换活动是社区居民每年翘首以盼的“盛会”。活动开展三年来,社区志愿服务团队人数已突破300人,并组建“社区志愿者微信群”,需要志愿者助力时,一个招募信息,大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文明是城市最美的标签,人人都是主人翁,是践行者,是受益者,更是传播者。“要策划组织小切口、接地气、聚人气的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实践养成等,引导市民养成文明习惯,共建共享文明家园。”扬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冬梅说。
“路口交通标志牌破损。”“这里有人违章停车,已劝离!”每天,扬中市创文的“市民观察团”群里都很热闹,100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观察团”志愿者,每天在群里将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分享,相关部门会及时处理解决问题。去年,“市民观察团”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2300余个,部门整改完成率超87.3%。“我们是城市文明创建的主人,也是受益人,我们的积极参与,是城市文明的原动力和生命力。”观察员何斌说。
2月27日,笔者在恒跃法治科普生态园遇到3位坐在亭子里聊天的大妈。聊到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3人脸上的笑容特别灿烂。大妈热情地当起了“讲解员”,带着笔者逛了逛家门口的公园。看到散落在绿化带里的垃圾,大妈吴昌兰又瞬间变身“保洁员”,二话不说弯下腰就捡拾了起来。“我就住在这附近,现在村里把我们老埭环境整得这么好,我们自己也要自觉。”
让爱传递,让善出圈,如今,许许多多市民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中,与扬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了同频共振。志愿者们用善行撑起了城市文明的脊梁,也让更多人看到了社会阳光面,向上向善的力量正在温暖这一座城。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