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影视作品中虚拟形象的叙事化表达及互动影响_百事通
当前,以5G为核心的互联网科技已成为传媒业态发展重构的内驱力,“思想+艺术+科技”的融合布局正全面推动影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除去影片的剧情走向及后期制作,给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要素之一无疑是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通过对叙事对象的特征描写,能够提高整体的观影体验感,快速理解影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及时代精神。在一部内容优质的影视作品中,生动立体的虚拟角色塑造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相关资料图)
一、虚拟形象的文化互渗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能够对影片叙事形成重要支撑的虚拟形象,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出现。其形象的塑造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经主创人员构思、设计而成的虚拟形象,大都特点鲜明,易于被观众记忆。创作者往往赋予其神话色彩,拥有神奇魔力,能够帮助主角完成各类剧中无法完成的任务,是影片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
通过对虚拟形象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实现主创人员的创作意图,对叙事的整体表达更加精确,在叙事方式上更加灵活。同时虚拟形象无现实世界中知名演员的超高出场费,它具有独立版权,在商业运营中更加灵活。与此同时,主创人员可以通过虚拟空间、虚拟角色对现实世界中暂时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边缘问题进行映射。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其形象的设计及剧情走向能够反映作者所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及人文关怀。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师徒四人在外形及人物性格上特色鲜明,被中外读者所熟知。四人所具有的人物属性机智、忠诚、执着、贪婪均反映了人性的本质属性,而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则需要在具体的事务中不断磨砺,从而探寻人生的真谛。其中被广大观众热议的剧中各类妖怪所面对的不同结局,则在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及“人情社会”下所具有的社会劣根性,这与在1995年获得第五届MTV最佳影片奖《七宗罪》的思想主旨不谋而合。在这一点上,中外社会文化的同一性得以通过虚拟人物形象而被呈现于银幕之上。其形象具体有以下特点:
(一)形象百变,形成“视觉围观”
在虚拟形象的设计上,创作者往往天马行空,造型奇特,最大程度增强与观众的审美距离感,从心理上增强观众的猎奇心态,形成“视觉围观”。例如2018年上映的神话奇幻剧《捉妖记》,其中呆萌可爱的小妖怪胡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它通身无骨却能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精灵搞怪令观众大呼可爱,根据其形象而制作的手办玩偶也令影迷爱不释手。再如身穿蓝色背带裤,被誉为“大眼萌”的美国虚拟形象小黄人。甚至根据中国传统故事改编的美版动漫《花木兰》,为增强其可看性,主创人员特意在剧中增加了虚拟形象木须龙。尽管在当时技术发展相对较缓慢,木须龙也仅为2D形象,但其忠心耿耿、一心为主的角色设定为花木兰全片的情节走向增色不少。
(二) “身体”编译,创建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动作无界”
虚拟形象的成功创作与虚拟技术的成熟与否有一定关系。1962年,世界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中国首映,其技术特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艺术,在世界舞台上以艺术审美为主。在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虚拟人物创建已经由最初的线条--二维合成--3D建模--数字渲染的高技术路线转型。从创作过程中有了区域的技术细分,包括虚拟角色设计、虚拟场景设计、特效包装设计、后期合成设计等。演员无法完成的动作或任务,可以通过虚拟人物进行任务转嫁。例如违反人体工学的超高难动作、面部表情的超夸张呈现、剧情需要的奇门幻术等,都可经虚拟人物得以完美呈现。例如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在2001年上映的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中关于“蜘蛛爷爷”的形象设计。他具有蜘蛛多手多脚的外形特征,奇异的造型下还赋予其人类的外形特点,一副墨镜、一把胡须、时不时拿起的人类茶具,将人类与自然世界的物质属性相结合。他六条任意收缩的大长腿可以同时完成各种任务,工作效率高出人类百倍,为受众打开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之门。
(三)链条营销,打造形象周边的商业世界
成功的虚拟形象具有极强的画面辨识度及商业影响力,可通过自身IP的商业价值,以版权销售的形式进行周边产品的开发,包括音像制品、美妆产品、日化用品等,能够对创作公司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经济收入。根据迪士尼学院的相关数据显示:迪士尼将用户体验看作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迪士尼乐园中,哪怕一名清洁人员都必须绝对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而在园中扮演各类可爱的虚拟人物演员们,则要求在面对公众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允许摘下头套或脱掉卡通外衣,除非演员已回到员工休息区域。此举的目的正式为儿童营造一个100%的虚拟通话世界而努力。在其打造的虚拟世界中,因虚拟人物的深入人心,迪士尼公司得到每日进账3千万美金的巨大经济回报。无独有偶,中国也有诸多虚拟形象受到观众热推,例如儿童动漫《熊出没》系列影片中的“熊大熊二”“光头强”形象,《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中的主体形象,具有神幻色彩的影片《长江七号》中的虚拟形象等,都在特定时期内带来不俗的商业业绩。但究其品牌影响力及形象管理方面,与国外虚拟人物还具有相当差距。
二、虚拟形象的瓶颈困境
从传统的虚拟形象发展情况来看,大家耳熟能详的以虚拟人物为创作主体对象的迪士尼系列形象较受欢迎。根据福布斯发布的虚拟人物财富榜显示:排名第一为大众所熟悉的唐老鸭动画形象,其在2015年已达到654亿美元的总资产值,被誉为世界最贵的鸭子。其次,位于世界IP剧榜首的钢铁侠系列、迪士尼公主系列也具有不俗的商业价值。据迪士尼公司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迪士尼主要的经济收入并非影片票房,而是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影片主角所打造的商业价值链。主要来自其形象的版权销售,例如印有其头像的日化用品、颇受儿童喜爱的毛绒玩具、服装美妆等其他行业领域,均有涉猎。在其影响下,具有中国特色的IP动漫虚拟形象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力。例如《西游记》当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宝莲灯》当中劈山救母的孝子沉香、《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勇于担当的哪吒等。但纵观全球影视创作领域,中国在虚拟角色的创建方面还有诸多不足。
(一)虚拟对象数量有限、分类不全
从目前北美的影视票房榜来看,只有20%的影片无虚拟形象,而中国则80%的影片无虚拟形象。且国外在虚拟形象的塑造上品类繁多,涉猎广泛,例如外星人、机器人、人兽变异合体人、人机变异合体人等。其次在生物自然领域也有涉及,例如对史前物种的复原、对现有物种的再造等。而中国则以生活中的实际现存物为主,虚拟对象的主要挖掘还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其形象可塑性还有提升空间。
(二)传统虚拟对象多于现代虚拟对象
中国在5000年来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留下了无数文化艺术瑰宝,这些文化经典已俨然成为现代文化艺术创作者的天然素材选取库。特别是在上古传说、神话小说、童话寓言等方面有丰富的创作资源。中国虚拟形象的创作大多来源于我国的文化经典著作,有较强的文学性,但对未来技术、人工智能、科幻未知领域的虚拟形象探索则比较少。例如被多次搬上大银幕的神话作品《封神榜》、描写神话狐仙的玄幻作品《画皮》等,其中或仙风道骨、或青面獠牙的视觉冲击能够增强影片的观影热度。但影片类型对虚拟形象的塑造有所限制。近年来在影视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影视制作迎来发展高潮,特别是各类主题IP剧的播出,促进了虚拟形象的拓展分类。例如《鬼吹灯》系列、《琅琊榜》《花千骨》等,同时科幻类影视作品在近年也有所突破,例如《流浪地球》等叫号又叫座的影视精品。在虚拟形象塑造上,也有周星驰导演的《长江七号》偏现实型影片中出现的虚拟形象七仔,以及《花千骨》中的毛毛虫糖宝。但总体来说,中国虚拟对象的创作形象及技术还有待提升,只能形成短期的商业价值,与国外虚拟IP对象的营销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虚拟对象创作技术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纵观我国影视作品中的虚拟对象,多以动漫呈现,少以真人表演下的动态捕捉呈现。在创作质料上,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例如水墨、陶俑、剪纸、绘画,以传统艺术为主,很难创作类似“美国队长”中“灭霸”的形象,《美女与野兽》中“野兽”形象的创作。目前国内上映的30余部具有虚拟形象的爆款影视作品中,大多为动漫形象。例如《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大护法》等,均为CG动漫。而类似国外虚拟大IP形象的制作,目前我国还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还需在剧本创作、影视人才培养及影视剧的“内培外引”方面进行深度学习。
三、沉浸与互动--双向式观影的视听享受
在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遭受着难以置信的压力,而电影院则成为大众宣泄情绪和进行视听享受的必不可少的情感场所。人们走进影院开始一段特定时间的被动“造梦”,它使受众通过对观影过程中身心能动性的正负变化,而充分感受影视带给人们的视听享受。
(一)沉浸式观影下的受众能动性降低
雷纳·克莱尔曾在他的著作《电影随想录》中提到:电影如同一颗催眠药丸,通过影院漆黑的空间未知感及忽然闪过的光线,加之音效的辅助催眠,这时观众所具有的状态,是一种若即若离、精神高度放松的特有精神状态。所有的助眠因素相互叠加,观众犹如走入一场奇幻梦境,受众在此感受到的情感输入是赏心悦目的、符合个人观影审美的特殊观影体验。特别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及影院硬件设施的升级换代,强化了受众的综合观影感受,受众在心理接受度上呈被动状态。
基于虚拟现实及人工交互下的信息技术使得影片的画面感更为精美逼真,特别是广泛应用于影视制作的3D技术,观众通过佩戴3D眼镜,能够从原始的扁平一维画面真切感受到三维动态的虚拟世界所带给受众的视觉景观及心理慰藉。受众在如此强烈的感官刺激下无法及时进行主动思考,被动的影像画面及音效输入替代了受众的主观思考,受众尽情享受在技术与艺术交融的立体空间内。正如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一书中所述:人们在瞬间变化得物质文化生活中,特别在面对世俗化、商业化、市场化、娱乐化的影视作品中,已经习惯享受视听效果给人们带来的快餐速食。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想象空间逐渐缩小。在强大的视觉冲击下,电影的叙事能力在某种程度不如奇观画面所带给受众的感染力强。因而受众顺理成章的选择了被动接受,而主动停止了大脑的思维辨析。从此层面来讲,受众的观影能动性降低。
(二)互动式观影下的受众能动性增强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兴起之前,受众在观影过程中只能接受现有技术条件支持下发出的信息,而影片中所表现的瑰丽世界、奇幻乐园、神力幻术等,在银幕上并不能做到完美呈现,银幕的画面只是受众打开自我想象的一扇大门。用时下话术来说,具有更多画面感的景象还需要受众自我“脑补”完成。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拓宽了受众的想象场域,丰富了受众的想象资源。大众的观影方式从单向输入进入双向互动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影片成为交互式影片。在如今常见的5D影院互动系统中,通过立体投屏、音响控制、特效渲染而产生的模拟雪花、飘雨、烟雾等现象,同时座椅还可进行摇摆、升降、震动等动态效果,从影院的条件实施到影片的技术播放,都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硬核支持。在这样的影院系统中,人工智能是影片播出效果及影院正常运行的重要技术保证。
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与互动”主题教研活动(图片来源: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四、结语
在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变化中,影视作品的制作流程、播放形态与受众对影视的认知理解,会随时代及社会的变化而嬗变。在艺术与技术交互融合的影视环境下,受众对影视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对影视类型及观影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对观影渠道的来源越来越广。综上所述,21世纪中的影视媒介正在全面介入人类生活,这些热映的影视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的艺术感知力,成为人类文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视觉大餐。
特邀作者:武琦,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副教授,从事传媒类高校影视教育与电影电视研究。